2018年10月15日星期一

幼稚園教學法:專題研習教學法

「專題研習教學法」(Project Approach)是香港大部分幼稚園在常規課程中採用的教學法,又名「設計活動教學法、方案教學法、主題學習」等。此教學法透過老師設立專題內容和方向,引導學習和研究,透過非固定教學模式,例用蒐集資料、手工製作、唱遊活動,甚至室外教學等不同形式,增進學生德(品德)、智(智慧)、體(體育)、群(群體生活)、美(藝術審美)等各方面能力,助幼兒全面發展。

幼兒主導學習方向

此教學法源於 1900 年,當時美國刮起進步主義教育思潮和科學化的兒童研究運動,當時由美國人 Richards 提出,主張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用手操作,還應訓練學生主動思考,並親自計劃及實行,教學過程重視啟發思維及活學活用,反對偏重記誦。後來,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教育家 Kilparick 承襲並闡揚了教育運動的精神,他認為傳統學習過分重視課本,這樣不但抹殺了學生興趣、約束了兒童活躍的心靈,也阻滯了創造力和學習精神,希望學校能夠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學習自由。
此教學法的模式有三
選擇主題:依生活經驗、環境緊密關聯選擇主題,以及參考實際的教學環境,然後經過討論,由師生共同決定或完全交由老師或學生來決定。
研究範圍:決定主題後,老師控制專題的範圍避免過大,且有充足的時間讓孩子深入探索,再由師生一起將有關專題的想法和概念畫出主題網。
探究方向:要以能引導學生產生問題、引發思考及需要研習的方向進行,過程中老師掌握教學方向、活動目標、教育目的格外重要,因為課程的發展方向隨時會變,老師需要設定好目標,以及承接上一個專題研習的主題和解決方法,才能順利推展教學。
「專題研習教學法」主張藉由小朋友主導的討論、分組、實驗與老師指導的過程,訓練孩子探索、合作、分享、解決問題的自學能力,這對他們將來整個求學過程都起著重要作用。不過,據筆者觀察,極少學校能做到專題研習「由小朋友主導」,可能這麼做會產生教學困難,例如小朋友意見不統一、缺乏完整的構思、拖延教學進度、執行力受制於家長和學校等等。
若幼稚園專題研習課程能密集式進行,每三、四個星期便更新一次專題內容,能達到普通課堂所無法達成的效果,幼兒自我找尋答案的求知慾、求知的方法和能力都會突顯出來。不過,以幼稚園 1:15 的師生比例看來(更多的情況是三十人一起上課,一個老師負責授課,另一個擔當輔助工作),要做到三、四個星期便更新專題內容其實相當困難,兩三個月更新一次主題已經很不錯。如果有幼稚園宣稱專題研習更新頻密的話,家長不妨向舊生家長詢問一下,是否誇大便會一清二楚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